聚焦光栅耦合器 (Focusing Grating Coupler) 是一种将空间光耦合到光芯片的光子集成电路器件。 聚焦光栅耦合器基于光栅耦合器结构,采用弯曲形结构代替传统的条形结构,使光波在光栅传输中的等相位面实现了汇聚,大大缩短锥形波导的尺寸。因此,聚焦光栅耦合器不仅有光栅耦合器可实现的晶圆级自动测试等优点,还有使得耦合结构更加紧凑的优点。
本文基于Macondo软件FDTD 3D求解器对聚焦光栅耦合器进行仿真,并展示软件的仿真结果。
本仿真中光栅耦合器的结构如图1所示,包括硅衬底、埋层、光栅耦合功能区域和起保护作用的顶部氧化层。 其中,光栅耦合功能区域包含三部分:条形波导(I),锥形波导(II),周期性圆弧型格栅(III)。
光栅耦合器的工作场景有两种,图 a所示的光输入光栅耦合器和图 b 所示的光输出光栅耦合器。
对于光输入光栅耦合器,输入光以 光功率由光纤注入,首先,一部分穿过光栅向下,没有与光栅发生耦合,其中很大一部分光 穿透埋层进入衬底,另一部分则被衬底反射进入埋层;其次,一部分被光栅反射或衍射的光 传向与光纤注入相反的方向或其他自由空间;然后,还有一些光 被耦合传向波导传输的背向;最后,一部分光 耦合至波导传输的方向。为提高光栅的耦合效率,需要降低其他方向的光功率,提高波导输出光功率 可以通过公式表示: 其中 就是耦合效率(通常以dB为单位,表示为
对于光输出光栅耦合器,输入光 由波导注入,一部分经过光栅产生向上和向下的光,另一部分 和 分别是穿过光栅或被光栅反射回波导。为提高光栅的耦合效率,需要降低其他方向的光功率,使得向上传输的光 更多的进入光纤, 是最终光纤中传输的光,可以通过公式表示:
其中 被称为光栅耦合器的方向性(通常以dB为单位,表示为
光栅耦合器的截面示意图如图3所示,光栅耦合器的设计的基本参数包括:
是光栅的周期
是栅格齿宽(均匀栅格)
是占空比
是刻蚀深度
是光纤的倾斜角度
是光纤中心位置与光栅初始位置的距离
对于光输出光栅耦合器的设计指标包括:
1)方向性(Directionality):定义为向上衍射的光功率() 与从波导入射到光栅耦合器的光功率() 的比值。
2)耦合损耗(插入损耗):耦合进光纤基模中的光功率( )与从波导入射到光栅耦合器的光功率()的比值。
3)穿透损耗:硅衬底中的功率损耗()与从波导入射到光栅耦合器的光功率()之比。
4)1dB或3dB带宽:插入损耗比峰值耦合效率低1dB或3dB的波长范围。
5)背向反射损耗(回波损耗):反射回波导的光功率()与从波导入射到光栅耦合器的光功率()的比值
为了快速验证设计的合理性,一般在设计光栅耦合器结构时采用2D FDTD 模拟,得到最优的结构参数后,再使用3D FDTD进行验证。图4(a)-(d)分别展示了使用2D FDTD 扫描计算随光栅周期、光纤角度、刻蚀深度、填充因子的变化光栅耦合器的传输特性。
对于光子集成器件结构设计的最优方案的选择,研究人员通常会利用AI算法进行目标优化。本文利用粒子群算法,通过目标优化得到光栅耦合器耦合损耗最小时的光栅周期、光纤角度、刻蚀深度、填充因子的设计参数,优化结果记录在表1。
对于聚焦光栅耦合器的光栅弯曲线的设计可以从文献[1]中的推导得到,公式如下:
其中, 是光栅线数量, 是光纤的倾斜角度, 是环境包层折射率, 是真空波长, 是光栅的有效折射率。
本文中聚焦光栅耦合器结构参数如表2所示,材料参数如表3所示:
通过以上设计方案得到了聚焦光栅耦合器的3D 结构完成后,需要通过3D FDTD 求解器进行完整的特性指标的验证模拟,接下来使用Macondo FDTD 3D求解器进行仿真。
模拟光输入的聚焦光栅耦合器,光源以光纤的TM模式光注入,波长范围1500-1600nm。
图6(a)(b)展示了聚焦光栅耦合器xz截面和xy平面的场分布的结果。可以看出光纤到光栅的耦合,并逐渐汇聚到波导中。
本文的聚焦光栅耦合器的耦合效率如图7所示,峰值耦合效率为-3.19dB,1dB带宽约为45nm。
本文介绍了聚焦光栅耦合器的工作原理,并利用粒子群算法,使用目标优化得到了该器件最优的光栅周期、光纤角度、刻蚀深度、填充因子的设计参数,最终利用Macondo软件的 FDTD 3D求解器进行模拟验证,得到了工作在C波段光纤到光栅的耦合场分布,以及聚焦光栅耦合器的耦合效率曲线和1dB带宽。
后续将通过 FDTD 3D求解器模拟光输出光栅耦合器,计算光栅耦合器的方向性和背向反射损耗等设计指标。
[1] Van Laere F, Claes T, Schrauwen J, et al. Compact focusing grating couplers for silicon-on-insulator integrated circuits[J]. IEEE Photonics Technology Letters, 2007, 19(23): 1919-1921.
[2] Chrostowski L, Hochberg M. Silicon photonics design: from devices to systems[M].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, 2015